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平安春信圖

北京故宮養心殿「西暖閣」牆壁(貼落畫)


民間收藏  朱紹良


清 郎世寧 平安春信圖 軸   北京故宮館藏

底色 有無題詩

名為《平安春信圖》的畫幅,已知存世3件——北京故宮藏有2件,一件如上圖,一件是張貼於養心殿內的一幅貼落,還有一幅雷同作品直到近年才出現在某拍賣會上。關於《平安春信圖》,最為業內議論的是畫中的兩位人物——究竟是雍正與乾隆還是乾隆的“兩個化身”,以及隱藏在畫幅背後的歷史含義與政治話題。

日前在蘇州某書店偶然得閱聶崇正先生研究此畫的專題著作,議論相當詳細,只可惜筆者時間有限不能全部詳閱,只得走馬觀花匆匆翻過。筆者現結合部分曾經了解到的信息及本人對於此幅畫作的思考,寫出些不成文的個人觀點,求教方家。

一般認為,此畫中人物是年長的雍正皇帝將一株梅枝傳遞給年輕的弘曆(弘曆此時當是皇子),寓意兩代帝王皇權傳遞的正統性和延續性。早年絕大部分學者持此說法。直到近年,隨著研究的深入與突破,部分學者對此畫進行了重新闡釋,提出畫中人物為乾隆皇帝的兩個分身——中年的乾隆帝將一支梅遞給青年的弘曆。從多幅乾隆與雍正的御容畫像比照來看,筆者亦贊同此說。當然,海外學者霍華德·羅格斯另有觀點認為畫中人物是少年弘曆正在躬身從一位年長的侍從或師傅手中接過梅枝。但筆者以為,此種觀點顯然忽視了中國傳統等級制度的嚴格執行。無論如何,一國之君是絕對不會在臣子面前彎腰的——哪怕他當時只是皇子!

回到畫面本身,就筆者目前所能見到的雍正與乾隆的御容畫像,均清晰顯示出兩位君王明顯的面部差異。畫像中的雍正上唇留有八字胡,而下頜卻“空空如也”。蓄鬚後的乾隆帝則不但有八字胡,下頜亦有一捋明顯的細須——這與作為宮廷寫實畫作的《平安春信圖》中的中年男子不謀而合,也傳達出作者郎世寧的一貫風格。另,《平安春信圖》中人物的臉型結構頗為相似,眉宇骨骼如出一人,對比其他畫作,再一次印證是乾隆無疑。

即便對畫中人物特徵視而不見,我們從畫面題字這一細節也可將雍正排除。翻檢故宮等地藏畫,乾隆從未在繪有其父雍正的畫作上留下隻言片語,又何以敢寫下整首詩作卻隻字不提先帝?無獨有偶,穿越時空的“分身術”作品,清宮舊藏仍可覓得多件——如《是一是二圖》、《乾隆換裝圖》、《乾隆觀洗象圖》等。

至於同一內容的作品為何會出現三件,以及畫幅表達的含義,筆者暫不得而知,只得留待日後繼續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