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文藝復興藝術(二) ─ 早期義大利



文藝復興運動為何發源於義大利

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品,還都保存在義大利。
佛羅倫斯的麥第奇家族和羅馬教皇朱利阿斯二世等政治領袖,都愛好藝術,保護和獎勵藝術家。此時畫工和雕匠變成藝術家,受社會人士的尊重。

早期的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以佛羅倫斯為中心。
發展出一套完美的透視法則,及應用人體解剖學、明暗對照法的實體表現法。
有「文藝復興之父」稱呼的是:畫家馬薩奇奧(Massaccio,140128), 建築家布魯內列斯基(Brunelleschi,13771446),雕刻家杜那鐵羅(Donatello,13861466)。

繪畫
注重『可塑性』,即以表現人物在三度空間中的真實體積感和重量感為主。
馬薩奇奧:他的透視k和明暗對照法,對於鼎盛期文藝復興繪畫風格之建立,貢獻頗大。
他放棄哥德時期的繁瑣及複雜性,追求更簡潔有力的造形,其中尤以人物之表情,和實體感的表現,最為突出,代表作是《三位一體》(1425,佛羅倫斯新聖母堂),《亞當和夏娃被逐出樂園》(1427)。
法蘭契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 141692),除致力於藝事外,也從事數學、幾何的研究,畫中人物及透視的表現,皆強調數理般的嚴謹與平穩。代表作《示巴女王會見所羅門王》(1452)、《烏爾比諾公爵夫婦肖像》(1474,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耶穌復活》(壁畫,1467-68,聖墓鎮市立博物館)。


 《烏爾比諾公爵夫婦肖像》(1474,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波提且利(Botticelli,14451510 ),立足於佛羅倫斯的光輝與頹廢的危險矛盾中,也是自然主義的變質,傾向神秘主義。他以曲線之優美,偏愛強烈色彩,有節奏感,及表現希臘神話為題材而著名,著名作品如《維納斯的誕生》(1480,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春》(147778,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維納斯的誕生》(1480,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曼帖那(Mantegna,14311506 ),嚮往古代希臘羅馬的藝術,他的人物具有古典般的堅實和清晰的形體,但形象顯得莊嚴冷峻,例如《前往受刑的聖詹姆士 》(約1455 )。又如《哀悼基督》(米蘭布雷拉繪畫館,約1465),大膽使用前人未用過的前縮法透視,精確而真實地表現了死後的基督,解剖和衣紋如真物一般。


建築
最突出的特點是合理性和幾何關係:承襲希臘羅馬傳統,追求合理性和幾何關係,對稱的結構成為建築最重要的原則,比例簡潔明快、完美無缺的整體設計成為主流風格。

布魯內列斯基,數學透視法發明人,首倡實地考察古典遺跡,運用古典風格與柱式,在完成佛羅倫薩大教堂圓頂之後,又建《育嬰堂》(1419)和聖克羅切教堂的《帕齊禮拜堂》(14301440)等,空間開闊,比例和諧,開創了文藝復興建慕築風格。


佛羅倫薩大教堂圓頂


亞伯第(Alberti, 140472 ),認為不應單純追求古典的柱式,而主張把建築作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他特別強調建築物壁面的量感,不同於布魯內列斯基重視的是帶有方形﹑水平線或半圓拱的開放空間。代表作《聖安德利教堂》(1470)。


《聖安德利教堂》(1470

雕刻
作品易被人理解的自然主義精神為其特點,人物的表現盡可能使之自然、真實和準確。
杜那鐵羅,竭力追暮古典藝術的寫實手法,潛心研究人體解剖學,開始創作完美的裸體形 象,如《大衛像》(143032,佛羅倫斯巴杰羅美術館),有血肉的有機感。


《大衛像》(143032,佛羅倫斯巴杰羅美術館)


吉伯提(Ghiberti, 13781455) ,窮畢生之力製作了佛羅倫斯洗禮堂的二座青銅門,技藝精美絕倫。其中一座被譽為天堂之門,並在浮雕藝術中首次使用透視。


佛羅倫斯洗禮堂的二座青銅門

文章出處: http://tw.epochtimes.com/b5/1/8/31/c4641.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